当前位置: 主页 > 客服中心 >
客服中心
人才培养方案(3)
文章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17 12:29 点击:

   (二)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规范课程设置的要求,围绕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实际,融合职业要求,行业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校企共同完善和深化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项目实训等进行全方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结构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称〔2019〕13号)文件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工艺美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国家课程和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劳动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列为公共选修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其中,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1.公共基础课
(1)公共基础必修课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制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 本课程36学时,在第一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共2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占比60%,期末考核占比40%。
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制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内容包括: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 本课程36学时,在第二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共2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占比60%,期末考核占比40%。
3 哲学与人生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制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哲学与人生”教学内容包括: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课程36学时,在第三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共2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占比60%,期末考核占比40%。
4 职业道德与法治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制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包括: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 本课程36学时,在第四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共2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占比60%,期末考核占比40%。
5 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使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本课程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基础模块包括: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8个专题。职业模块包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微写作、科普作品选读4个专题。 本课程198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前3学期完成,共11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6 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集合、不等式)、函数(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几何与代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几何体)、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初步);拓展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的延伸和拓展,包括基础知识(充要条件)、函数(三角计算、数列)、几何与代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复数)、概率与统计(排列组合、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拓展模块二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促进专业学习、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拓展内容,包括七个专题(数学文化专题、数学建模专题、数学工具专题、规划与评估专题、数学与信息技术专题、数学与财经商贸专题、数学与加工制造专题)和若干数学案例(数学与艺术、数学与体育、数学与军事、数学与天文、数学与投资等)。 本课程14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前三学期完成,第一、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学期每周2课时,共8学分,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7 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通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逻辑论证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能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学内容有自我与他人、学习与生活、社会交往、社会服务、历史与文化、科学与技术、自然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八个主题。职业模块视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求职应聘、职场礼仪、职场服务、设备操作、技术应用、职场安全、危机应对、职业规划八个主题。拓展模块主要教学内容:自我发展、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三个主题。 本课程14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前三学期完成,第一、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学期每周2课时,共8学分,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8 信息
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8个部分内容。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 本课程144学时(理论36+实践108),在二、三、四学期完成,共8学分,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9 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有:体能训练、职业体能、健康教育。拓展模块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运动项目持续学练一年。 本课程144学时(理论36+实践108),在前五学期完成,共8学分,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10 历史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基础模块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中国历史”
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本课程72学时(全部为理论学习),在前2学期完成,共4学分,教材选用国家统编教材。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11 艺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能;能运用观赏、体验、联系、比较、讨论等方法,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风采;能够依据艺术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能根据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运用特定没接、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或方法进行创意表达;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艺术基础模块是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美术鉴赏与实践。美术鉴赏与实践由美术鉴赏基础和内容、美术实践活动等组成。 本课程72学时(理论36+实践36),在一、二学期完成,每周2课时,共2学分,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方式: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40分,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2)公共基础选修课(三选二)

------分隔线----------------------------
务实 创新 责任 奉献